“好,那朕就说说这第二件事。”
旁人的评价、议论和目光。
朱允熥自然是一点不在意的。
能做大事的皇帝,哪个不需要点「刚愎自用」?又也哪个没被人骂过「独夫」?在他坐上这个位置的时候,便一早就有这些觉悟了。
然而,这里面终究还是有头铁的。
都察院右都御史袁泰,再次站了出来,面上带着坚定之色,道:“启禀陛下,微臣袁泰,有话要说!”
都察院的职责,上劝君王、下参不法之臣。
原本这活该是作为一把手的「左都御史」来干的,不过这个一把手却是詹徽这老油子,或许,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嫌烦,这才把这个位置丢给了有眼力见的詹徽来干。
而袁泰站出来说出这话。
其他支支吾吾的人面上,竟是齐刷刷地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来,虽没说话,胜似在说:「呼……终于有人说了!
」
朱允熥漫不经心地端起旁边的茶杯喝了口茶。
只在心中暗暗一叹:「特么的又是这货,虽然我打定了主意,但看眼下这一群人……不让他们把要说的翻出来说一说,总是有人不甘的。
」
如此想着,他也就没有说话。
袁泰目光一定。
当即开口对朱允熥劝道:
“启禀陛下!
微臣以为,稍微投入些预算放在东南沿海一带,自然是无可厚非的,可是,如陛下所说,大规模增兵屯田,大规模练兵,却是不划算的!”
“东南沿海虽偶有倭寇作乱,可比起西南的苗蛮、土司,比起北疆那些苟延残喘的前元鞑靼残部,以及瓦剌、兀良哈……等其他非皇室蒙古部族同样野心勃勃地盯着大明……这倭寇却是最不值一提的。”
“微臣以为。”
“即便陛下为保我大明安稳,保我大明武功盖野,增加军费开支,提升军事力量……重点也当放在辽东、大同、宣府以及西南等地才是。”
“若是把重点放在沿海……只怕收效甚微啊。”
“请陛下明鉴!”
袁泰目光无比认真地陈析利弊,分析当前局势,顾及了朱允熥这个皇帝的面子。
也给出了相对「合理」的建议。
话音落下。
在场其他大臣立立刻便深以为然地点着头,又微低着头左右和其他朝臣交换着肯定的目光,均是觉得袁泰这话十分在理。
要不是朱允熥之前太过强势了。
他们甚至想现在立刻马上就站出来,赶紧附议一波。
一些同样激进、不那么圆滑的人,甚至已经直接站了出列道:“微臣以为,右都御史大人所言甚是!”
“微臣附议!
还请陛下三思!”
“……”
不过这些站出来的人,不算大多数,只是零星两三个,毕竟大家君臣也有半年时间了,大部分人已经对朱允熥的尿性有了些了解了。
像是詹徽、傅友文……等这些老油子。
还是选择站在原地,观望观望再说。
而龙书案后,朱允熥斜靠着身下座椅的扶手,一边无聊地把玩着自已腰间悬挂着的龙头玉佩,一边默默听着这口若悬河。
待袁泰的声音落下。
这才打了个呵欠再次坐直了身体,声音平静地问道:“说完了吗?”
袁泰虽然脖子硬,不过面上还是可见些微的忐忑之色的,也没想过朱允熥会在他长篇大论之后这么问,当即也只能木木地回答了一句:“呃,回陛下的话,微臣说完了。”
朱允熥点了点头:“行,赵峰!”
他提高了音量对着朱漆大门的方向喊了一句。
随着朱允熥话音落下,殿内的朱漆大门“砰”
地一声被轰然推开,身着飞鱼服、腰佩绣春刀的赵峰应声缓缓走了进来:“微臣赵峰听令!
请陛下吩咐。”
朱允熥淡淡地道:“袁爱卿的话,朕都听清楚了。”
“赵峰,把袁泰给朕叉出去!
!”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