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允熥开门见山地说:“本王有急事要处理,需立刻调动一千名锦衣卫官兵随行,不知可行否?”
此话一出,众人皆大惊失色。
锦衣卫直属皇帝,虽然吴王身为皇孙,地位尊崇,但在朝中并无具体职务。
他为何需要调遣锦衣卫呢?
而且数目如此庞大。
一位镇抚使站出来询问:“请问吴王殿下,是否已有陛下的旨意?”
朱允熥尚未开口,蒋瓛已躬身说道:“陛下早已对卑职下达指令,若吴王殿下前来调兵办事,锦衣卫必须遵从命令,绝无差错。”
朱允熥听后,唇角微扬。
果然是老朱提前做了部署。
若非杨士奇提醒,他几乎未曾察觉这一点。
听完蒋瓛的话,锦衣卫的其他官员自然没有异议,齐齐拱手行礼道:“请吴王殿下吩咐。”
随即,朱允熥开始点兵。
不久,一千名锦衣卫官兵浩浩荡荡离开营地。
此时正值黄昏,金陵城内的百姓正匆忙赶在宵禁前回家,目睹此景,无不惊愕万分,纷纷议论。
锦衣卫不仅是情报机关,本身也是军队,是明朝五百四十七个卫所之一。
洪武年间,当有大规模战事时,锦衣卫会派出部分人员上前线作战。
其中有不少人在战场拼杀过,是经验丰富的老兵。
然而,锦衣卫又是极为特别的存在。
驻守京城的锦衣卫不仅负责京城的安全防卫和宫中警卫,还拥有抓捕官员与普通百姓的权力。
但正因如此,锦衣卫一般不会大规模行动。
派遣几十人执行任务已经令人震撼,像今天这样成百上千地调动兵马,只有在胡惟庸案时期见过。
那时,锦衣卫还叫仪鸾司。
胡惟庸案震惊朝野,血流成河。
如今,锦衣卫再次大规模出动,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?
百姓们站在路边远远观望,私下低声议论着。
消息如长了翅膀一样,在空中四处传播。
……
……
……
献王府内。
朱允炆自宫中返回后,正在与黄子澄和方孝孺商议事情。
他对这两位老师非常满意。
两人都学识渊博,传授的道理,朱允炆都深信不疑。
觉得两位老师满腹经纶,见解独特,要好好向他们学习。
将来某一天自己登基称帝,就该重用这两位老师来治理国家。
这样的话,必定能够开创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。
朱允炆此时心情特别愉快。
“万万没想到,我那个三弟,今天居然没去宫里陪着皇爷爷读书,聆听大儒讲授经典。”
朱允炆眉飞色舞地说:“他这样随心所欲,胡作非为,皇爷爷怎么会不生气?”
“就这种表现,还想争夺太子之位吗?”
“皇爷爷现在气愤至极,恐怕他已经很难再改变皇爷爷心中对他的不良印象了。”
方孝孺笑着捋了捋胡须。
“此人虽然有些才能,但品德不佳,不够稳重。”
“又贪图享乐,最终难成大事。”
“只可惜储君之位不能长久拖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