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再去模仿朱允炆,已属过晚,不免显得笨拙,甚至可能弄巧成拙。
“未经圣旨便拘捕蓝玉,确实莽撞。”
“然而此举是为了皇上的忧虑,即是孝行。”
“这孝字,殿下需始终如一地践行。”
“殿下争夺储君之位,是为了防止大明江山落入不恰当之人手中,这是孝。”
“殿下拘捕蓝玉,是为了避免皇上陷入两难境地,这也是孝。”
“不过,此举既无旨意,又引发轩然**,此刻呈递奏折认错,才是真正的孝。”
“长辈赐予的东西,不敢推辞;推辞不妥,接受理所应当。”
“然而皇上赏赐殿下宝刀,赋予殿下极大权柄,却不授予明确职位,这是皇上对殿下的关怀,却不符合法理规定,难免会引起朝堂议论。”
“为了维护皇上声誉,避免皇上左右为难,请求皇上撤销原决定,这也是后代应有的孝道。”
“这样才显得殿下行事光明磊落,毫无私心。”
“殿下唯忠唯孝!”
------------
皇宫。
夜幕降临,刘三吾已经离去。
老朱依旧坐在凉亭中,昏黄的烛光映照下,他的面色似乎不太好。
周围伺候的宫女太监们,全都大气都不敢出,生怕发出一丝半点声响。
就在两个时辰之前,刘三吾建议皇帝尽早确立太子。
此时宫外传来消息,吴王殿下率领锦衣卫包围了凉国公府,准备捉拿凉国公蓝玉。
刘三吾随即向吴王发难,直指吴王行为荒诞,全无臣子礼仪,亦无孝道可言,理当严加惩处。他还力荐献王,称其德行可嘉,堪当储君之位。
然而,他的言论却引得圣颜震怒。
刘三吾当即被逐出宫禁,虽未即刻宣布对其有何处置,但显而易见,结果不会太远。
冒犯圣上的后果,从来都是极为糟糕的。
很快,来自宫外的各类消息纷至沓来。
洪武帝治理京师,倚仗两大工具:锦衣卫和检校。
如果说锦衣卫是他的利刃,那么检校便是他的耳目。
与锦衣卫不同,检校行事低调且神秘。
其成员构成复杂多样,既有朝廷官员,也有平民百姓,甚至包括道士和尚等。
他们遍布各处,无孔不入。
酒楼、青楼、私宅,乃至街头巷尾,都有检校的暗线。
金陵城内的种种逸闻趣事,官员们的**韵事、诗画雅集、迎来送往,乃至夫妻间的口角争执,检校都会搜集整理,并呈报给皇帝。
正是凭借这些眼线,洪武帝才能对朝中官员的一举一动,以及金陵城内大小事件了如指掌。
即便夜深人静,但因今日城中发生重大事件,消息依旧源源不断从宫墙暗处传入。
“吴王委派开国公常升抓捕了一名叫杨士奇的人。”
纸张上清晰记录着杨士奇的生辰籍贯、家庭背景、人生履历,以及他在金陵的活动轨迹、交往圈子等。
若是朱允熥得知此事,定会大感震惊。
因为他自己也未曾掌握如此详尽的信息。
“吴王与杨士奇在开国公府的地牢内密谈,因无人旁听,具体内容不得而知。”
“不过之后,吴王亲自将杨士奇迎出地牢,送返吴王府,并声称拜师于他。”
“紧接着,吴王前往锦衣卫调动兵力,包围凉国公府,抓捕凉国公蓝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