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乐趣小说>说英雄是英雄之天下第一 > 第472章 庙堂上的江湖人(第2页)

第472章 庙堂上的江湖人(第2页)

所以他变成温大人,“大嵩阳手”成了“洛阳王”。

他当上官,愈像王。

“王”是一种象征。

上为天,下为地,人为中。顶天立地,一贯三者为王。

这类人,武林中算是凤毛麟角,寥若星辰。

没有几人,能做武林的王。

温晚便是其一。

反观赵楷乃宗室皇脉,御封的朝廷亲王,实至名归,名正言顺。

他是既正统,又传统的王。

但这种“王”,庙堂之上比比皆是,举不胜枚。

燕王,越王,定王,郓王,肃王,景王,济王,康王,祁王,陈王。。。。。。

皇帝赵佶有不少兄弟和儿子,所以封的王甚多。

当然,老百姓心目中,这群锦衣玉食,养尊处优的皇家亲王们,不过是“乌龟王”,“王八王”,“狗屁王”,“猪头王”,“黑心王”,“摧花王”,“害人王”,“逃跑王”,“不讲理王”,“无王法王”罢了。

不过,赵楷天资聪灵,悟性过人,文采卓绝,是诸多亲王中的佼佼者。赵佶对其可谓偏爱有加,恩待更甚。

他出生仅三个月,皇帝便赐名赵焕,授检校太尉、奉宁军节度使,封魏国公。才满十个月,改赐名“赵楷”。一周岁时,改镇安军,加开府仪同三司,进封高密郡王。八岁改封镇东军节度使,守司空,进封为嘉王。十三岁加封太保。十六岁迁封太傅,授武宁、保平军节度使,主管徐州、陕州两地。十八岁再迁封荆南、宁江军节度使,领江陵、夔州两地军政,进封为郓王。后改为主管河东宁海军节度使,兼管太原杭州。

赵楷头衔颇多,集荣宠一身,可并无实权,空挂名头。这一点其生母王氏瞧在眼中,铭记于心。她私下着手挑选外助,拉拢强援,替儿子保驾铺路。

于是,王黼登台出场。

王黼乃巧言令色,阿谀献媚之徒。争夺圣宠期间,得罪蔡京,梁师成,李彦等朝中有实力的佞党。几方人马明争暗斗,彼此拆台,互泼脏水,倾轧不断,竞相构陷,进而引流血冲突,麾下党羽受牵连波及者众多,死伤无算。

他深知时日一长,其位难久持,急需与其他势力谋求联手,共保富贵。

赵楷生母贵妃王氏,身份比不得太子赵桓之母恭显皇后。虽得皇帝宠幸,却终有被取而代之时。王黼觉得有利可图,不如与其结盟,借风扬帆,顺势破浪,打压政敌,铲除异己,以全双方。

何况,赵楷不是嫡出,胜过嫡出。他诗文书画无不精通,在众皇子中最是耀目出挑,领袖风骚。倘若有朝一日,赵楷继承帝业,一统大宝,自己就是助其登基的头号功勋,社稷元老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谁能与之媲美。

王氏与王黼一拍即合,在二人安排下,很快赵佶赐赵楷为提举皇城司,真正手握实权。此事顿时引惹兄长赵桓与太子党不满,兄弟二人生出嫌隙,表面亲睦,暗里不和,各怀嫉恨。

因为,皇城司负责禁宫的门禁、护卫,殿前诸班,最要紧的还有圣驾安全。除此之外也是皇帝的耳目,负责监听民间和百官之间的一言一行,并直接上报皇帝,属于大宋特务机构。

自此,赵楷可随意出入宫廷,常伴君侧,甚至能夜宿大内,代父召见重臣议事。

这是何等待遇?

有不少大臣猜测,皇帝已有废除太子,废嫡立幼,另选储君的念头。不乏投机取巧,见风转舵之流,悄悄往郓王府投诚,暗表忠心。

赵楷势力仍不比权倾朝野的“六贼”,可庙堂上,风光已属一流。

雨中的他神色从容,气宇不凡,走起路更是气派十足,贵气逼人。

而雷魅内心则惴惴不安,自己刚从“关林庙”回来复命。前脚携密诏缴夺温晚兵权,后脚便要去其府上造访,这委实出乎她意料,不知赵楷用意何在。

此刻,此行,此举。。。。。。

雷魅暗自困惑时,忽闻有人问,似一道剑声飞掠耳边。

“妹妹,你好像有点心不在焉啊?”

声音来的猝不及防,防不胜防,使雷魅耳垂微颤,银白的蝴蝶耳坠随之轻轻一晃。

幸好那是人的声音,而非剑声。

说话的人,恰好是名剑手,且手段又高又绝。

高的出招时,你根本看不见她的剑。绝到动手间,你完全看不清她的剑法。

她便是“无剑神剑手”:雷媚。

雷媚与雷魅是同胞姐妹,形貌声容分毫不差,肉眼难以甄别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